易學在線:“易九道”任沐霖解讀中醫不能偏離易學思維,更不能脫離易學思維,任沐霖“易九道”傳人之一。
醫者,易也!《周易》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典籍,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!其陰陽五行、時空統一、天人相應的理論實為中醫理論之源泉??梢哉f,易是中醫的靈魂。
上古時期,神農嘗百草、伏羲制九針,但如果沒有《易》,則中醫藥必然不可能只是頑石,不可能雕琢為美玉,與世界各國的土著醫學就沒區別了。易學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,有了二者的結合,中醫才脫胎換骨。
那么是什么時候易學開始融入中醫的呢?
易學不斷地注入中醫
易學,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。相傳古有三易:連山、歸藏、周易?!吨芤住分皇侨字?,前二者都失傳了。
《周易》包括《易經》和《易傳》,前者成書于西周,是一部占筮典籍;后者成書于戰國時期,吸收儒、道、陰陽等諸家思想以解釋《易經》,將《周易》從原來的占筮之書升華成為代表華夏民族智慧和文化的元哲學。
《易經》是六經之首,廣大精微,包羅萬象,是中華文明的源頭。其內容涉及哲學、政治、生活、文學、藝術、科學等諸多領域,是各家共同的經典。作為傳統土生土長的中醫必然受此影響。
易學對中醫基本理論體系形成的影響主要反映在《黃帝內經》中。作為中醫經典之一的,成書于戰國、秦漢之際的《黃帝內經》,已經非常成熟,它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及中醫學的發展方向,其中有大量的易學理論。
從《內經》的具體內容看,明顯借取了易學模式,例如藏象學說與四時五方的配應與河圖洛書相一致,運氣學說明顯源于易緯。
此后各朝各代名醫們又不斷將易學思想注入中醫。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將易學思想和理念融入到辨證論治的理、法、方、藥的各層面,可以說易學思想對《傷寒論》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。
唐代名醫孫思邈非常精通《周易》六壬,并運用易學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構建了自己的醫學理論體系,在《千金要方·大醫習業》中說:“凡欲為大醫……又須妙解陰陽祿命、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?!吨芤住妨?,并須精熟,如此乃得為大醫”。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善用《周易》辨證思維和取象比類方法,探討藥物特性,進行藥物分類,分析君臣佐使配伍以及用藥火候的把握等。
明代中后期,醫易研究進入新的階段,出現了一批以善談醫易為特色的著名醫家和論著,如孫一奎在《醫旨緒余》中著有“太極圖說”,“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論”、“命門圖說”等專論。
趙獻可《醫貫》通篇貫徹易理。明代張介賓將之概括為“不知《易》,不足以言太醫”。清代醫易專著也把易對醫的影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針灸方面,在子午流注針法以外又出現了“靈龜八法”+和“飛騰八法”,更是直接采用八卦配八脈交會穴施行按時取穴。
中醫特色導源于易學
易學哲理奠定了中醫學的立論基礎,中醫學則是易學原理實際運用之典范。正所謂“易具醫之理,醫得易之用”,醫易相通集中體現在:
整體系統觀
易學提出天地自然觀,一是“天人合一“,二是以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感變化為產生宇宙萬物的本源,所謂“天地感而萬物化生”。中醫學的整體觀是一脈相承的,確認宇宙是一個整體,人是宇宙的有機部分,人體各部分有機地聯系在一起。
陰陽辯證觀
《易.系辭》云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,易學為陰陽學說之淵藪,易學以陰陽中和之道認識并說明物質世界產生的本源。陰陽原理貫徹于中醫理論的各個方面,而察陰陽之所在以調之,以平為期,則是醫藥的最終目的。確認“陰平陽秘”、“升降相因”是人體生理功能的最佳狀態。
取類表象觀
《易.系辭》言“是故易者象也,象也者像也”,“圣人 立 象 以 盡 意”,藏象學說是《內經》理論的核心部分,藏象學說是通過人體外在的表現來推測人體內臟生理規律的學說,是對內臟功能系統反映于外的“象”的概括,并運用五行學說,將人體各器官及其功能狀態歸納為五臟六腑系統,并與自然界的五方、五氣、五味、五色等聯系起來,構成天人相應的時空整體藏象模型。
醫與易的關系
醫易同源說
醫易同源說的提出,始于明代孫一奎、趙獻可、張介賓三位名醫,特別是張介賓在《類經附翼·醫易義》中指出:“《易》者,易也,具陰陽動靜之妙;醫者,意也,合陰陽消長之機。雖陰陽已備于《內經》,而變化莫大于《周易》,故日天人一理者,一此陰陽也;醫易同源者,同此變化也。”
醫本于易說
《周易》的基本原理概括可為三點:“《易》一名而含三義,易簡一也,變易二也,不易
三也。”吳鞠通《醫醫病書·醫字論》論醫易關系說:“醫者,易也。有不易之定理,有交易之變通,有變易之化工。”此乃醫本于易的要義。
醫易兩分說
有人認為《易經》為占筮之作,企圖以占卦預知人事吉兇悔吝,其占卦過程和結果基本上是隨機的;而中醫學對疾病的診斷、防治和預后判斷,是以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即客觀規律為根據的,其理、法、方、藥是實踐經驗的總結,是理性思維的成果,與巫術不可同日而語。認為醫學理論與《易》無關。
現代中醫的發展不能偏離易學思維
既然中醫是在易學影響下形成的生命學說,易為醫之源,醫為易之緒,《周易》是中醫學的理論源泉。那么,現代發展中醫,除了吸收現代科學成果外,很重要的一面,就是不可忽視易學的源學地位。
中醫不能偏離易學思維,更不能脫離易學思維,中醫想要與時俱進,仍有必要認真審視中醫學核心——易學思維,應更好地應用易理指導發展,統帥論治,借助于易學發展中醫。
來源:易學在線 轉載請注明出處